近年來,本港頻頻發生偷盜搶劫,人們一致認為那是社會的大惡,卻未注意到殺生更是大惡中之大惡。盜賊所要的金銀珠寶只是人的身外之財,是易捨的,而性命肉體又有誰人能放得下?例如日本侵略中國時,僅在南京一地,即殺死我國同胞數十萬,這是非常殘酷的。而單在香港,一日之內所殺的生物何止數十萬?人們卻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思維其後果。且看宋代願雲禪師〈戒殺詩〉︰「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我們須深思。
戒殺與放生不僅佛教提倡,即我國古聖先賢也莫不主張。如孟子云︰「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唐代顏真卿上書唐肅宗,在全國立放生池凡八十一處。《易經.繫辭》說:「大德曰生。」古德又云:「上天有好生之德。」凡此都是勸人戒殺放生的。
再講動物中的豺狼虎豹祇食群獸,鷹鸇之屬祇食群鳥,鮫獺則食魚蝦,但人既為萬物之靈,為甚麼還要弱肉強食?無論水陸空行的動物,凡是利口裹腹的,莫不用種種方法將牠取來,活活地把牠宰割,試想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北宋黃庭堅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祇是別形軀。」我的身體既是皮肉筋骨所成,牠的身體又何嘗不是皮肉筋骨所成?我既貪生怕死,牠又豈能視死如歸?當我們早晨經過屠場的時候,傳來豬叫牛哞之聲,實令人不忍聽聞,這與犯人被拉入刑場而高聲求救有甚麼差別?
東晉有位仙人名許遜,他年輕時喜歡打獵,有一天射到一隻小鹿,老鹿見到鹿兒被人射傷,立刻從洞內跑出來,用舌舐其傷口,由於鹿兒受傷太重,終於死了,不一會兒,老鹿也死了。許真君甚覺奇怪,老鹿未曾受傷,為甚麼也會死去?於是將老鹿肚皮割開一看,老鹿的肚腸一寸一寸地斷了。這時才知道老鹿由於傷心過度致死,許真君從此不再打獵了,並決心上山修道,果然不久就成了仙。人們都知道愛惜自己的兒女,畜生又何獨不然!如將貓兒捉去,母貓會整夜找尋而喊叫不停。母狗產子後,不准任何人走近,由此可為明證。
有人說︰「天生雞鴨豬牛等物是供人食用的,應該給人宰殺!」我不知何所根據,顯然此等人只顧自己生存,不管別人死活。如果人想食肉,就說天生禽畜是供人食用的,那可以嗎?再說豺狼虎豹是食人肉的,蚤蝨蚊蟲是吮人血的,人類又何嘗不是天生來養彼等生命呢?
又有人說︰「如果豬牛雞鴨等物永不屠殺,日久不是遍地皆是嗎?那裏還有人立足之地!」這話也立不住腳,如麒麟、熊貓、鳳凰、鵬鳥、燕子、金魚等,並未有人殺害牠們,但也未見充滿世界。相反的,豬牛雞鴨每日殺死成千上萬,並未見其減少,人人皆知貓是食老鼠的,而貓也甚少有人宰食,但世界上究竟貓多還是鼠多?再者,豺狼虎豹豈非也可以說,如果天下人永不被吞食,日久不是也充塞世界嗎?其實這都是杞人憂天。比如,這個地球上,有的國家男兒出生率多,即愁將來沒有女人;有的國家女兒出生率多,即愁將來沒有男人;有的國家矮人多,即恐懼將來矮到如螞蟻一樣;有的國家高人多,又恐將來高到可以頂天。事實上都不可能的,又何必過分憂慮?
又有人說︰「對人有利的不殺尚屬情理,如牛馬可以為人服務,但毒蛇猛獸對人有害,為甚麼不應該殺?」我人只知為己打算,似從未易地而處,替畜生謀。須知動物之傷人,其一是出於無知,其二則為自衛。如蛇蠍等物,若不是犯牠,牠是不會傷害人的。反之,若禽獸也如人,盡殺凡對牠們有害的動物,則人類豈非很難存在嗎?西晉郭象《莊子注》卷一謂︰「夫自是而非彼,彼我之常情也。」因為各有私心,便處處損人利己,我佛則不然,他已破除我執,既無我執,何來自私?故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不論蠢動含靈皆具佛性。現在牠們雖然作苦惱眾生,將來由修而證一樣可以成佛。故此我們不但不應該殺害眾生,還要對眾生起恭敬心才是,皆因佛是已成之佛,眾生是未成之佛。
每見世人以殺雞宰鴨祭祀祖宗;或求神降臨,卻病延年;有時遇見天災人禍,卻又要禁止屠宰。一時以屠殺植福,一時以禁屠培德,究竟何是何非,似乏定見。古德說︰「利人者自利,害人者自害。」因果循環,不能推翻,以殺生求長壽,乃違反因果律,非特不能如願,反會得到短命報。如果要想無病延年,遇難成祥,就得積德植福。不僅不殺生,還要放生;不但不吝財,還要布施。如此方能消災免難,增福延齡。
放生不問放的是大動物或小動物,功德是一樣的,主要是看發心大小。佛經有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見到他們受痛苦,我們哪能忍心不救呢?再說,放生可以培養慈悲心,放生不論多寡,時日久了,慈悲心便會油然而生,慈悲心即是善心,有善心即有善報。明代圓澄禪師云︰「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心即是有好心,有好心即有好相貌,一切皆由自作自受,並非從外邊得來的。
又有人說︰「不助鰥寡孤獨與貧窮患難的人,反而救濟那些畜生,豈不是捨本逐末嗎?」事實不然,放生的人必有慈悲心與同情心,見眾生有苦難,即等同身受,因而不但能放生,更會救濟一切貧苦。不肯放生的人,縱或救濟鰥寡孤獨,也是有限度的,而且不能達到三輪體空,所以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今再奉勸世人,要學佛教的平等觀,捨除自私心,實行戒殺與放生。要想戒殺放生,首先從茹素做起,盡自己的能力,逐步達到仁民愛物的佳境。
暢懷法師
(2024年5月6日刊於《佛門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