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人講「齋口不齋心」,所謂「齋口」其實指素食,不過「素」與「齋」是兩種概念。素,有本源的意思,例如元素、因素等,由於萬物本質都是樸實淡然,後來將素字延伸為樸素簡約的生活態度,應用在飲食層面變成專指食用蔬菜果木的習慣;齋,「戒潔也」,即透過飲食、沐浴等行為達致身心潔淨。因此,「素」專指自然食材;「齋」重於潔淨身心的效果,而非專指素菜。
我國是農業國家,米麥蔬果成為主食,但素食攝取的營養未能應付勞動群體的需要,故按地區氣候及經濟能力配以若干葷食。佛教傳入漢地,經過長期宣導,國人也接受因果輪回觀念,加上梁武帝的推廣,齋期茹素或完全素食的群眾也越來越多。就以廣東為例,因為晚清時期廣州的政治和經濟活動頻繁,人口向珠江三角洲一帶流動,包括不少佛教和先天道的信徒,他們基於信仰需嚴持素食,漸漸帶動省城與香港的素食風氣。
在香港,早於1905年已有一間小祗園素食,然屬草創規模。及至二十年代,港人研習佛學的風氣熾盛,且不少華人紳商在堅道一帶聚居,當中不乏佛門信徒。於是有商人中央警署附近開辦蟠桃天素食館、及堅道小祗園素菜館,以區內紳商及士丹頓街的庵堂為目標客群。此後,不少佛學組織在區內成立,例如香港佛學會,密藏院、講學念佛社等等,使中半山堅道成為港島區的佛教重鎮。
隨着僧俗信徒魚貫進出,素食店成為信徒的飲食與聚會場所,店東也大開方便之門設立閱經室,或襄借場地予佛學會舉行講經或共修活動,一同推廣佛法和素食運動。就好像香港佛學會與素食店合作發起了「素食運動」,其宣傳單云:
「素食即蔬食,為不殺生食肉也。功能却病延年,古今來素食而養生者,莫不童顏鶴髮,長壽健康,其明證也。科學家曾驗肉類中含有毒質,食之易生疾病,且所含有益人身之元素,遠不及植物之豐富。兼之肉性滯膩,妨碍脾胃,尤為淺而易見。無如世人,狃於積習,誤以肉食為滋養品,蓋未加以研究耳。其實肉味腥穢,何如蔬菜之富滋養而天然甘香。況上天有好生之德,君子有愛物之仁,儒者已寓戒殺之意,佛法亦有嚴定因果之律,殺戒尤為首要。此本會素食叙餐所由設也。今為著實提倡起見,特設優待券,分贈同人,敢請本好生不殺之仁心,嘗滋養菜蔬之真味,不惟延年而却病,抑且種福於將來。凡我同人,或擕瀛眷,或會嘉賓,翩然蒞止,無任歡迎。」
言詞中道明素食對健康、對品性、對修行的好處,並考慮到大眾對「食齋唔抵」的心態而未能邁出茹素的第一步,於是派發素食優惠券,送贈信徒,並歡迎擕同親友品嚐素食,親食感受素食的多樣性與好處,情況類同現今素食店的派送折扣卡和愛心飯盒,可謂異曲同工,用心良苦。
香港史學會總監及大學講師 鄧家宙博士
(2022年11月刊於《温暖人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