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辦的人
林月不吃動物至今逾七年,屬於坊間所說的「純素者」(vegan)。
香港大學文學院雙主修英文和哲學,畢業後曾打算研讀 MPhil 哲學,經良師介紹之下,認識到被譽為動物權(Animal Rights)鼻祖的 Peter Singer 教授——「動物權聖經」《Animal Liberation》正是出自其手筆。
彼得教授精研「實用倫理學」(Practical Ethics),研究課題包括種族/性別/殘疾/物種歧視,以及安樂死、墮胎、環保及赤貧等。同名經典《Practical Ethics》乃是絕佳入門。
受一位澳洲 Singer 啟發
阿月看完《Practical Ethics》之後,未必頓時變得 ethical 起來,但 practical 了倒是肯定的。他打消了讀 MPhil 哲學的念頭,取而代之的是想為世界略盡綿力,做點實事。
起初熱心關注赤貧(Extreme Poverty),先後為彼得教授翻譯相關書本影片;同時成立二手書買賣平台,替國際慈善組織籌款;每逢生日亦會厚住面皮叫親朋戚友慷慨解囊,至今更有好友上咗腦,到時到候會自動上繳,如交陀地。
期後入職本地大地產商旗下的企業傳訊部,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晉升管理層,利用大企業的大水喉做些大善事——當年「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剛剛興起⋯⋯
計劃趕不上變化
鏡頭一轉,2015年。
阿月拋開了香港的一切,背上背囊,隻身流浪德國,體驗嚮往多時的極簡人生。當簡到連家人、朋友、工作、社交媒體、WhatsApp、電郵甚至電話都沒有了;當零下十度沒有羽絨頸巾也沒有所謂之際,諸緣摒息,才醒起最唔 minimal 的正正是吃動物這個幾年前已經想改變的習慣。於是,年尾在瑞典 Stockholm 和一棵樹一起倒數新年之後,16年1月1日便的起心肝,在德國 Aachen 正式開始不吃動物。
不吃動物之後
同年回港,就開始和素食結下千絲萬縷的不解之緣,其中包括:
向一間本地素食公司自薦,獲委任市場推廣工作(初受賞識,一切由此起)
於香港素食展主舞台演講,分享食素有乜著數(近年更獲邀成為「支持媒體」)
獲邀加入近年改組前的香港素食會,任執行委員(編寫文案,籌辦活動)
公幹遠赴德國科隆,參加歐洲最大型的國際純素展覽 veganfach
第三次回歸德國,在柏林參加由 ProVeg(前身為有逾130年歷史的德國素食會 VEBU)主辦的素食推廣工作坊,與來自世界各地的 vegan activist 交流取經(大開眼界,獲益良多)
協助構思 Green Monday 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的素食通識課程(最終落實,史無前例)
加入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任職全園唯一編輯
與幾位朋友為國際動物保護組織 Anonymous for the Voiceless 共同創辦香港分部(走上街頭,分享真相)
出任來自德國的全球第一份純素商業雜誌《Vegconomist》的 Managing Director (Asia),開拓中文版(又係德國)
獲邀成為《溫暖人間》專欄作者(阿彌陀佛)
等等等等。
至於《不吃動物的人》
《不吃動物的人》的概念其實醞釀多年。經歷過一連串巨巨大大(不是大大小小)的生離死別之後,深深深深體會到無常才是正常,才漸漸學會活在當下,遂於2020年初決定唔再諗咁多,正式付諸實行。
全自資無償業務包括:
單對單、面對面深入訪問本地素食者(包括平民、名人、素食餐廳創辦人、KOL、foodie、vegan activist、運動員、健身教練、醫護人員、法師、藝術家)
訪問國際 vegan pioneers(當然少不了澳洲那位 Singer)
建立網站羅列有助認識素食/動物保護的資訊(如有補充,歡迎提出)
創辦或是全港首創的「我最喜愛的素食餐廳選舉」、「素食/動物保護專欄」(歡迎投稿)及「Podcast」(全靠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出錢出力鼎力相助)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當今亂世,最需要的也許不是創新科技虛擬貨幣人工智能,而是慈悲善良的人心。
Peace to all the animals—and our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