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醫如何看素食?

Updated: Jun 25, 2021

隨著素食日益普及,人們逐漸知道素食對健康的好處,不過這方面的資訊大都來自西方營養學的知識,反而很少從中國傳統醫學的角度探討此一問題,是否中醫反對素食呢?中醫認為人應該吃甚麼?


動物藥非危急時不用

自古以來,不少著名醫家非常提倡素食,例如尊稱「藥王」的唐代大醫孫思邈,他說「常須少食肉,多食飯⋯⋯」他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方式,活到了一百多歲。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大醫精誠》,傳誦千古,每一個中醫皆會看過,裏面有一段名言說: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况於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開,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能及也。」

大醫孫思邈認為人與動物平等,提倡使用動物藥要非常謹慎,應當用自然死亡的動物而不是刻意殺生的;再者,就連雞蛋一個看似很普通的東西,他都認為要在危急關頭才能使用,大家就可以想到,孫思邈平常不怎麼吃雞蛋了。

人應該吃甚麼?

在中醫第一經典《黃帝內經》之中,雖然並不反對吃肉,但應該說是較為支持素食的,亦沒有說人必須要吃肉才能生存。在《素問・藏氣法時論》有一段話說: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營養學」概念!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已經有類似營養金字塔的說法了。(但這實際上不是講「營養」問題,只是指出食物種類)

仔細看這四大類,嚴格來講不是平等地位,而是有不同層次的,不是說每天四類各佔一份就最好。穀類是「供養」人生命的,所以最為基本、必須吃!水果是「輔助」的,而蔬菜則是讓人「充滿」,給我們吃飽的。所以按等次說,穀類應該吃最多,蔬菜水果為其次。

至於肉類,其作用是「益」,這個字用得非常巧妙!益是指「有益」,是好的意思,這樣看肉類似乎不是必需品,就好像現在的「營養補充劑」那樣,它對身體可以有益處,但是並非沒有它就會死掉,其他三類食物就更為必須。

值得指出的地方,「益」在古文的本意是「溢」,即「滿溢」,水滿瀉出水庫外,是好是壞?當然是浪費了、太多了!所以「益」字在《黃帝內經》中有時候也屬貶義,有「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過猶不及思想,它雖然有益處,可是很容易走到反面。


《黃帝內經》指出吃肉的種種問題

因此,《黃帝內經》還記載了很多吃肉所導致的疾病,例如說:

「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篇》

這是說一個人剛感冒初癒,千萬不要給他吃肉,吃了容易使病情復發。可是我們很多時都是倒過來的,剛感冒好了,稍有點胃口,就立刻吃肉;又或者剛生孩子的婦女,天天喝雞湯,其實都對身體不好。

「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素問・通評虛實論》

這裡的高梁是指「膏粱」,是脂膏、細糧的意思(並非指穀類裏面的高梁米),傳統解釋為「肥甘厚味」。仔細而言,「膏」是指肉食,尤其指肉食裏面含有脂肪較多的一類;「梁」指精細的食品,細糧可理解為經過加工、就像在超市裏面能買到的各種食品:蛋糕、罐頭、薯片、糖果、雪糕⋯⋯

這段話作出嚴厲的警告!例如消渴、中風、半身不遂、身體痿弱、氣喘等病,是肥胖、富貴人才得的,都是因為吃「膏粱」太多引起吧。值得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說吃肉「太多」才有問題,但是《黃帝內經》不是這樣說,而是說吃「膏粱」就有這些病!再來看看吃肉有甚麼問題?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素問・腹中論》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其氣濇則出遲⋯⋯」《靈樞・根結》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靈樞・師傳》

《黃帝內經》有這麼多的記載,可以知道當時已經知道飲食血肉的壞處,相反,吃五穀蔬菜水果,在《黃帝內經》之中則沒多少這樣的問題。看來歷史還是不斷重複,即使到了今天,為何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人這麼多?原因很簡單吧,都是富貴病、文明病,是吃出來的。

上面的最後兩段《黃帝內經》引文,有一個挺有趣的地方,還指出了吃肉的人的體質和性格:身體脆弱、肌肉軟弱、驕傲放縱、輕視別人、不可以說反對他的話,就像暴君那樣。想想看,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是否形容自己「無肉不歡」?


人體本來最適合吃素

在《黃帝內經》之中,經常指出人的「胃」的功能,是用來腐熟「水穀」的。例如:

「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素問・五藏別論》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脉無胃氣亦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四支皆稟氣於胃⋯⋯四支不得稟水穀氣。」《素問・太陰陽明論》
「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衞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素問・痹論篇》
「胃者,五穀之府。」《靈樞・本輸》
「穀入於胃,脉道以通,血氣乃行。」《靈樞・經脈》
「胃中熱則消穀⋯⋯六府者,胃為之海⋯⋯五穀乃容。」《靈樞・師傳》
「余願聞六府傳穀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靈樞・腸胃》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靈樞・平人絕穀》

類似的記載在《黃帝內經》中十分常見,認為人身的氣血是從水穀化成的,就算最後一段用解剖的角度去觀察腸胃的大小,也不忘用水穀的多少作容量單位,可見腸胃最佳的消化對象是五穀。《黃帝內經》時代認為人最應該吃的,就是喝水和以五穀為主的飲食方式。


《黃帝內經》沒有絕對的說「人不可吃肉」,而是指出了許多吃肉的問題,也一再強調食物以水穀為最重要。這一種觀點,與現在的情況相近,現代不少研究發現,人體生理結構表明人應該是素食動物,那麼人究竟可不可以吃肉呢?可以,但是「可以」不代表「健康」。人有自由決定自己的行為,就好像你可以選擇抽煙、吸毒、濫藥,但這不代表對你有好處。既然有更健康的飲食方式,我們都應該懂得如何選擇了。


「大醫道」及「橘井流芳中醫診所」創辦人 中醫師李宇銘博士

32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