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有對持長素經年的夫婦,被記者問到是否持長齋?他們答︰「我倆是吃長素,並非持長齋。」因他倆人信佛多年,知道持齋是下午不吃飯,吃素是不吃一切眾生肉,所以有此回答。可惜更令那位記者茫然不解了。
大乘佛教傳到中國後,又將齋字轉為不食眾生肉,故此《辭淵》解釋為︰「蔬食曰齋」、「僧飯曰齋」、「飯僧亦曰齋僧」。中國佛教很早也將「持齋」與「吃素」互為通用。例如,佛寺有齋板、齋堂、齋鐘、齋七、齋會、無遮齋會、千僧齋、萬人齋、六齋日、十齋日、三長齋月等。這些名稱都是以齋字代表吃素,若要刻意劃分,齋者可解釋為不吃肉兼過午不食,而素食即泛指不吃眾生肉而已。
以我的看法,不必強調吃素就不是持齋,其實在中國一般人的腦海中,無不認為吃素就是吃齋,這種觀念在中國已流行了千餘年。
「齋」字,古作為「齊」,《禮記.祭統》云:「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如果拘泥不化,一定將印度下午不吃飯謂之齋,而不能用在中國之吃素,更應該將齋字讀成古音「齊」。齋之一字,字典解釋說︰「齋戒,敬也。」即謹慎奉事之意。《孟子.離婁》中說︰「齊戒沐浴。」秦朝時有祭天祀神之大典,要沐浴更衣,茹素不酒。東晉韓康伯註釋《易經》時說︰「洗心曰齋,防過患曰戒。」即齊一其心,寧靜思想的意思,如世閒室,亦稱為書齋。戒是禁身口意之過非,故曰齋戒。《禮記.曲禮》亦說︰「齊戒以告鬼神。」於祭祀前,必先齋戒,散齊七日,致齊三日,以此表示敬事鬼神。古印度祭祀鬼神,亦要「齋戒沐浴」,而且每隔十五日隆重舉行懺悔誦經儀式。我佛教亦有「布薩」,即是集眾說戒,斷諸惡行,增長善法。齋本是清淨之義,防其邪物,止其嗜欲:耳不聽音樂,口不亂說話,心不胡思亂想,身不胡作非為。即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後來印度佛教將齋轉為「時」。《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七:「從晨至日中,世人營務事業作飲食,是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後分,燕會嬉戲自娛樂時,比丘遊行有所觸惱。故名非時。」又晨朝是諸天食,日中是諸佛食,日西是畜生食,日暮是鬼神食。因為比丘學佛,所以日中而食,此為食時。
齋會由來,最早由南朝宋代開始,至齊朝永明八年,齊武帝有病多月不癒,發願皈依三寶,敕命在延昌殿內,七日供飯諸及諸聖賢。齋室嚴峻,輕塵不動,文武百官,五品以上,清官七品以上,都要聚集行香,供僧四千人。官方與私人設齋,亦有規定僧數和時日。又據唐代道宣律師《廣弘明集》卷二十八所載,唐太宗平定天下以後,便說︰「自征討以來,手所誅翦,前後之數,將近一千。皆為建齋行道,竭誠禮懺。朕之所服衣物,並充檀捨。冀三途之難,因此解脫。」於其家齋五百僧,造佛像一尊。
中國提倡吃素不吃肉者,以梁武帝最為大力。大通元年,武帝齋僧達五萬人之數。隋唐時代禁屠和食素,亦為官方所重視。隋文帝仁壽三年六月十三生日,敕全國人民斷肉和禁屠以為慶祝。唐高祖武德二年正月廿四日,敕命天下禁屠和食齋。唐中宗景龍元年正月禁屠。唐睿宗景雲二年二月禁屠。唐玄宗開元三年二月、十八年三月廿八日、十九年正月、廿二年十月十二日,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敕全國人民茹素和禁屠。唐武后天授三年四月禁屠,如意元年五月禁屠,聖曆元年五月禁屠,此次禁屠直至元年十二月尚未解除,後因大臣崔融一再勸諫,始於其年十二月尾解禁。食素和禁屠日,是在諸佛菩薩誕辰,或在六齋日、十齋日、年三長齋月、開國日、登基日或皇帝皇后駕崩之忌日、生日、生病消災、祈雨祭天、重陽、清明、或超度戰亂中死亡之軍民,皆舉辦齋會或禁屠,非但不殺牛馬豬羊,就是空中飛禽,水族魚蝦等,都在禁止之列。
南傳佛教對過午不食非常重視,而對不食肉,並不重視;相反,北傳佛教對過午不食並不重視,但對不食肉非常重視。若就較量二者功德,究竟誰多?本人經常為人講說,不食肉之功德,要超過下午不食飯之功德,雖然如此解說,初未見經傳的印證,近年閱戒經,終見到宋代元照法師《四分律行事抄資持記》卷三說︰「今多蔬菜,不節晚食。此雖非齋,猶勝葷血。」證明平時所講不違背聖教量。
暢懷法師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