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的小小讀後感

如果媽媽不在了,該怎麼辦呢? 如果寶寶不見了,要如何找到他呢?

《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的兩個封面

繼上次贈閱新作《紅屋頂雜貨鋪》之後,感謝台灣的哲學兼動保老師龍緣之博士於我們最近和梔子合辦的快閃團購期間,順道又送來了一本 2022 年出版的《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下稱《小狐狸》)。


光是從哪一邊開始看都可以的「雙向閱讀」概念,已經引人入勝;加上媽媽與寶寶的親子元素,在動不動就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的動物保護議題之中,無疑是一道溫暖和煦、眼前一亮的柔光。繪本漫畫這些公仔書都叫做看過一些,但打正旗號以推廣「動物保護」為題材的,的確是鳳毛麟角。所以,每一本都珍而重之,每一本都想分享一下。


《小狐狸》最震撼的是,原來繪本之中所有動物的毛皮,都是由專職插畫家施暖暖一根一根逐條逐條畫出來,而不是用筆刷之類的方便工具隨便掃出來。首次在 podcast 聽到暖暖這個分享之際,心中讚歎,頓感整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這位仁姐確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家」。試想想,一個人要對皮草這議題有多上心,才會選擇如此一筆一筆地畫?每個人、每隻字、每本書,都有一種能量。《小狐狸》所散發出來的,就是這種難能可貴、非比尋常的用心。用心,自然感動。魔鬼在細節,天使在毛皮。


《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內頁1

《小狐狸》另一與別不同之處,是以「親情」為主線,動之以情。動保議題的論述之中,一般都比較着重於生理上、物理上的「虐待」和「屠殺」等等 hard and inconvenient truth;而心理上、情感上的痛苦,則未必着墨太多——未必太多,也不是完全沒有:牛奶產業之中,母牛與小牛在這個世界初次見面幾小時之內的「骨肉分離」,也算得上經典。其實皮草產業(乃至大部分牽涉動物的產業)也有「骨肉分離」的悲劇不停上演。《小狐狸》沒有直接曝露皮草養殖場的恐怖殘忍血腥,只是輕輕描繪不見了媽媽的小狐狸尋找媽媽以及不見了小狐狸的媽媽尋找小狐狸的小故事。迷惘的小狐狸從《媽媽的小狐狸》這邊找過去,焦急的媽媽從《小狐狸的媽媽》那邊找過來,找來找去,找去找來,同一時間,雙向發展,最終在最中間作結——與《紅屋頂雜貨鋪》一樣,沒有定論,open ending,讀者自由詮釋。


《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內頁2

聽了幾集簡介《小狐狸》的 podcast 之後才發現,緣之和暖暖其實是相識多年的大學同學。緣之讀哲學,暖暖讀藝術;前者追求真理,後者要求美;前者是經驗豐富、知行合一的動物保護專家,後者是雖然自己有養貓也愛動物卻自嘲是對動物權一無所知的「小白」。的而且確,在緣之老師面前,在動保議題之上,大概滿街都是「小白」。每次閱讀聆聽緣之老師關於動物保護的分享,都會被那份專業、認真、理性、有禮而不卑不亢的哲學精神所觸動。例如製作繪本期間,已經研究皮草產業十幾年的她,也會向皮草業專家求證細節,確認皮草養殖場之內的布局是怎樣的?動物是怎樣被抓的?是怎樣逃脫的?一絲不苟,絲絲入扣,默默契入繪本之中的每一個角落,與暖暖的溫馨魔法碰出火花,相映成趣,造就出這本溫暖慈祥又保有點點真實感的《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


《小狐狸的媽媽;媽媽的小狐狸》內頁3

再鋒利嘅刀,都會有生鏽嘅一日;愈殘酷的真相,愈要有溫柔的包裝。


真正老少咸宜媽媽寶寶乃至媽寶都看得懂、入到口、學到嘢的動保繪本,讓保護動物的門檻大大降低,成為你、我、他都可以身體力行日日行的一善。


有種藝術叫「保護動物」。不可多得,感恩遇上。




繪本介紹 on Apple Podcast:


🏆 3x3 International Illustration Show No.19 Honorable Mention

🏆 JIA Illustration Award 2022 Bronze Award

🏆 111年好書大家讀



繪本於純素咖啡店梔子有售:


純素咖啡店梔子logo

餐廳地址:尖沙咀山林道 8 號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 12pm–9:30pm

查詢電話:7073 7865

Comments


Subscribe Form

Thanks for subscribing!

© 2020–2025 不吃動物的人

bottom of page